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作为明清两代县学与文庙,这里曾回荡着朗朗书声与祭孔雅乐,见证了岭南文教的兴盛。如今,这座广州地区唯一留存完整的孔庙建筑群仍静立于此,红墙黄瓦、绿树掩映,于都市喧嚣中独守一份静谧,成为凝固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旧址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单位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市党员教育基地等。
文物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诗篇,镌刻着城市发展的年轮,承载着民族文化遗产的基因密码。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更完善的制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筑牢法治屏障。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主题“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更彰显了文物活化利用的时代使命。
在此背景下,我馆特别推出全新科普栏目——图说建筑。本栏目通过“图解”形式分期呈现番禺学宫的古建筑结构与布局,带领观众以微观视角清晰、深入地了解其历史肌理与文化价值,让传统建筑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机。
本期《图说建筑》将带您走进番禺学宫,细数学宫沿革中的风云跌宕,解构飞檐斗拱间的文化基因,共同探寻传统建筑中不朽的东方气韵。
01 番禺学宫的沿革
明洪武三年番禺学宫(1370年)
番禺知县吴忠等人于“郡东城外”(今中山四路)建造番禺学宫,作为祭祀孔子及培养儒家生员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番禺学宫(1573年-1620年)
由于学宫本身是木构建筑,易受风雨和蛀虫摧蚀,番禺学宫在明代进行过大小修整十多次,特别是万历年间五次增修,到明朝末年,番禺学宫已经建设得颇具规模。
清初番禺学宫(1644年-1661年)
广州连年兵乱,番禺学宫迭遭毁坏,清朝初叶基本是在明代所修文庙的基础结构上进行修葺,或修,或补,或添,没有大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新上任的番禺知县蒋如松主持重修番禺学宫。
清道光十五年番禺学宫(1835年)
番禺知县张锡蕃主持重修学宫,对布局进行了重大改动。在大成殿的东侧建明伦堂,明伦堂后面修光霁堂,至此,番禺学宫的布局改为明清地方庙学的正规布局,左庙右学。
八桂中学堂(1906年)
因废科举、兴学校的需要,在番禺学宫北部及西北部设立了第一间番禺中学堂——八桂中学堂(后改为八桂中学)。为了配合学校建设,拆除尊经阁、乡贤祠和名宦祠,改建课室和办公室。
第三军卢军长所部及湘军病院(1924年)
1924年,第三军卢军长所部及湘军病院驻扎在番禺学宫。
湘军讲武堂(1925年)
湘军病院迁出。1925年2月,建国湘军讲武堂开班授课,同年秋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
第六届农讲所(1926年)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迁出。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番禺学宫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学宫成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革命学校。1926年冬,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后,原农讲所教员赵自选在此主持广东农民训练所。
旅市番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
1927年3月1日,“番禺县立农村小学教员养成所”设立,校舍即在番禺学宫旧址,该所每届学生学习时限一年。至1928年9月,“番禺县立农村小学教员养成所”改名为“旅市番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直至1932年,仍在此办学。
农讲所纪念馆(1953年至今)
1953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成立,对旧址进行修缮复原,周恩来亲笔题写馆名——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02 番禺学宫的建筑布局
学宫又称学庙、文庙、夫子庙、孔庙,孔庙是历史上祭庙与官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祭孔为主,兼有高等学校功能的场所,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庙建筑,是目前广州地区现存的唯一学宫。
番禺学宫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采用了古代传统的官式建筑结构,具有“庙学合一”的特点。原来的学宫阔三路,深五进。现东路建筑尚存头门、明伦堂、光霁堂和青云巷,西路仅剩头门和部分麻石路面,中路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东西廊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