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 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详细
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和对策初探——梁嘉欣
【发布时间】:2007-08-15 14:48:48 【类型】:博物馆学 【点击次数】:7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文化娱乐场所常常热闹非凡,而与之对照的是,一些博物馆常常感叹观众不多,特别是一些中小博物馆更是门庭冷落,观众寥寥。一些人也常常把博物馆当作“旧物仓库”,认为文博工作少不了,但也没有多重要。博物馆吸引不了人,尤其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公众对博物馆功能认识上产生偏差,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博物馆自身没有很好地拓展教育功能所致,如何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以吸引观众,就成了现阶段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作为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和根本任务。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人们。例如“新石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但如果我们将一系列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罐、豆、鬲、甑等生活用器,璧、琮、璜、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自己勾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了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广泛性的,通过人们的参观、学习、思考,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伸 到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形态的不同领域,从而构成人们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构成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无疑,博物馆在营造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教育的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博物馆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以及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都在制约着我们博物馆或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由这些方式方法所产生的问题,则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足够认识
         实际上,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显见,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于这样的课程 (citizenship)。另外,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广博而具体的内容。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平时所从事的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自然科技等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绝不是和我们实际工作不相关联的“政治帽子”。正因为认识上的不清楚,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形式化色彩比较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以备上级部门检查或对外宣传,而很难真正实施教育的目的。

        (二)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经常能看到学校在结合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参观博物馆。而博物馆也有结合学校教学大纲设计的面向各门课程的参观教学活动。利用博物馆藏品实施教学,比坐在课堂上用抽象概念的教学更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教育效果也会更显著。
        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延伸做得很不够。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大多在晚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讨论会,工作室,放录像、电影,举办讲座等;从活动范围看,国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也不只局限于展厅,一般在展厅之外都设有为未成年人独立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区域,另外还会有很多经常性的延伸到博物馆之外很远地方、很大范围的教育活动;在国外,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也不仅限于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人员。从志愿者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一般职员到馆长,都可能具体负责某项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三)缺乏对教育方法及对象的了解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吸收多少。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参观包括个人参观的动机,对参观结果的期待,即参观的目的,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兴趣、信心,以及个人是否有选择且能掌握整个参观学习过程。另外,教育活动还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展厅的空间布置如何,是否合理,展览形式是否吸引人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最终实现。可见,个人、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三个因素在共同制约着教育的最终效果。在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时,我们应考虑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前为参观者准备相应的知识辅导,为不同的人群准备有针对性可供选择的学习参观内容,为不同人群及同一人群不同个体之间设计提供互动学习的便利,通过清晰简洁的导引材料或总体介绍。使参观者清楚博物馆的空间布置及主要参观内容,通过设计参观后辅助材料和活动以加强教育效果等。

        三、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多,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成员。从儿童到老人,从一般群众到残疾人,从国内游客到国际友人,大家可以自由地进出各个展厅,通过参与各种教育活动来汲取文化知识。博物馆的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核心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让观众通过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它的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从某个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发挥程度。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这就是说,一个博物馆的成功在于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社会效益的丰收。那么,如何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呢?当务之及是博物馆必须树立现代意识,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办好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要想搞好此项工作,首先应打破博物馆事业原本概念范围的束缚。应将博物馆作为社会大学来认识,创造新的方式去重新建构。在展示方面,应用不同类别的资料和适应不同知识层次的展示形式去满足各种观众的需求。建立与各种各样观众层的社会关系,逐步取得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上的重要地位。在陈列内容上,要有精品意识,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办馆主题,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完美结合。要立足馆藏文物的研究,寻找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陈列选题要体现新角度、新成果,变中取胜,以特色为优势,以优势促发展。如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于2004年举办的《百年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文物图片展》就体现了这一新创意。在展示功能上要更进一步研究现代观众的新视觉。要充分利用实物的效果,运用生动而巧妙的现代感的设计去制造情境和气氛,使观众在闪烁着智慧和奇妙的知识境界里得到新的心灵状态。就如同学生也参与学校教学一样,博物馆应成为各种知识层次的普通观众的社会大学,而不应只成为少数研究者的象牙塔,应成为观众享受艺术的殿堂,让观众在博物馆里获取他们的兴趣和知识需求,博物馆又从观众的反馈中去了解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改善博物馆教育。观众参与应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和达到教育目的的理想方式。

        (二)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公众来到博物馆有观赏、学习的需求,有挑战新体验的需求,有参与演示的需求,有社交和互动的需求,甚至有利用博物馆的舒适安谧的环境获得休憩的需求。所有的需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教育需求。对于社会公众的这些需求,博物馆不可忽视或回避,而应当加以满足,树立“观众第一”的信念,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均要考虑方便各类参观者,尽力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1、讲解服务。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一个“静”的展览“活化”和再创造。讲解员作为连接展览与观众的桥梁,要通过讲解使观众不仅了解展览的基本内容,获得知识,而且还要得到精神上美的享受。对于不同观众对讲解的不同需求,讲解员应该最大程度地给予满足。
        2、设施服务。在设施建设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展出环境,功能齐全、实用舒适的展厅,使参观者有良好的视觉感受,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欧美博物馆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服务周到,在馆内设有艺术信息室、听觉指南、定位剧场、成人创作室、少儿活动室、家庭活动日等等,他们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加强对外协作
        要改变原来闭门办馆、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
        1、加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协作,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或联合票制等形式,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
        2、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宣传,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开辟专题节目或专栏,制作专题片等进行宣传, 提高社会知名度,有效盘活博物馆资源。
        3、采取发送宣传资料、上门联系、电话联系、网上联系等方法,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党政机关团体、部队、社区的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为中小学校提供特色服务,并与所在地区学校中小学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定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课外辅导员,使博物馆馆成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打破传统固定展览的方式,开展“送展到校”活动,提高普及性、大众性,拓展普及的空间。
         4、与旅游部门合作,争取旅游部门把博物馆纳入特定的旅游线路,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增加参观观众,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博物馆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博物馆事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自身活力,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调整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博物馆建成社会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使博物馆成为提高广大民众素质的基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Copyright 2017-2020 www.gznj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8020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