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 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详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促进——李琨
【发布时间】:2007-08-15 15:17:05 【类型】:博物馆学 【点击次数】:1,217
        博物馆的产生出自于人类对已经逝去的文化的怀念与好奇,而它的不断完善发展则更多的源自于人们的需求。传统的博物馆往往以科学研究和保管文物标本为首要任务,这种静态的展示使博物馆渐渐沦为一种摆设,越来越难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学家提出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的办馆思想,以解决博物馆所面临的困境,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国际博办博物馆学会前主席、瑞典学者马丁·施尔曾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博物馆收藏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和物的关系。博物馆的物是一种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它不是强调它的实用性,而是强调它的意义,人类留下来的这一部分东西,是因为有意义而不是实用[①]。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以人为本,以有帮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主要任务,成为促进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一大动力。

既然是以人为本,就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宗旨,而人的需求是动态和变化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势必是一种动态的模式。而要建构这样一种动态模式,了解博物馆的观众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日本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也曾说过,观众,如同藏品和展览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因素。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简介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年曾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灵长类优势品质和社会行为》一文。之后转入人类社会心理学研究,在1943年出版《人类动机的理论》,1954年出版《动机与人格》,1962年出版《存在心理学导言》一书。

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排列如下图[②]

        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个阶梯状,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一个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驱动当前行为的主要动力。这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需要(也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终,而是各层次间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不过在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比重上相对于高层次需要的影响相对减轻而已。

 

        二、需要层次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要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创立之初,更多的是应用在产品的营销上,即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来考虑,不同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博物馆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所营销的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产品,是与一般的商业性营销有很大差别的,然而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也可以借鉴到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营销中。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营销中,从环境到陈列,从展品到服务,都要求博物馆能够最终把自己藏品的外观、内涵、历史意义或者现实作用更多、更好的传达给不同层次的参观者,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

 

        1、对参观者“生理需要”的满足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那么,食物对个体感官的直接刺激会使其它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因而,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保护的意义。

        对于走进博物馆的任何参观者来说,都不同程度上希望得到感官上的满足,尤其是文化素养较底或者年龄较小而好动的儿童,这种满足即表现为人们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对博物馆的环境和陈列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美而整洁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对展品的表现,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展览以一种互动的形式出现,才能给参观者带来、视听、触、摸全方位感官的满足。而这也是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基础支点,试想,有谁会喜欢一个满地垃圾、毫无生气的博物馆呢?无人出入的博物馆还能称之为“博物馆”,还能发挥它的各项功能吗?

因此“生理需要”正如马斯洛所分析的,它是人的最基本最低限度的需要,它也同样适用于博物馆与它的观众之间的满足上。

 

        2、对参观者“安全需要”的满足

        来博物馆参观的每一个参观者恐怕都不是为了寻求个体的安全,但当其进行参观行为时,在潜意识中则会产生对于个体安全的要求。马斯洛对于安全需要的解释,包括了很多项内容,概括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上的、经济上的和心理上的。

        博物馆要满足参观者对安全的需要,则要从展馆到展线、从陈列到展品进行整体考虑。在博物馆整体环境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展馆的周边环境是否喧闹拥挤而会影响到参观行为;展馆内是否杂闹无序或者由于观众的流量的问题,而使参观者无法把注意力投向展品;每一项展品展项的布置是否遵循了安全的原则,尤其是需要参观者动手参与的项目等,让参观者能够安心的进行参观。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而对于博物馆来说,也只有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3、对参观者“社交需要”的满足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希望和他人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能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能够与他人互相信任、深深理解。

具体到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最需要满足“社交需求”的观众就是儿童和老年人了。

        生活在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大杂院,所缺少的就是一种和他人沟通、交往的环境。然而在博物馆的参观中,由于往往是一群人共同进行的活动,因而会于无形中构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环境。这种发生在博物馆中过程中的交往,不外乎为两种形式:即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儿童之间的互相交往。因此,博物馆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博物馆中的特殊环境,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或者儿童动手操作区等,让孩子与他人在活动中通过语言、行为等多方面的合作来达成沟通,帮助孩子们达成交往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对某一件展品本身的了解,而更多的会借助于某一展品或展览主题勾起回忆或与此相关的一些生活琐事,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能及时的与他们分享参观随感,并由此得到社交的满足。因而。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他们的需求有意识地陪伴他们参观或是开展一些活动,为他们提供一更宽广的交往平台。

 

        4、对参观者“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它也可以划分为: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渴望来自别人的尊重、赏识、注意等。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这对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一样适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参观者的个人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尊重的要求也日渐强烈,因此个体需求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扭头走开,甚至从此远离。因此博物馆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其服务方面应更加提倡人性化,要尊重每一位观众,当代博物馆应该是一个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一个博物馆如果仅仅成为自豪地显示其拥有材料的地方,那么它就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正如古德所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作什么。”[③]

        博物馆要满足人们的尊重,体现人性化服务,主要表现在硬件设备与软件服务两方面。硬件设备上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展览文字的说明版面上, 为生僻字加注拼音, 增添英文、日文等文字说明, 为视力残障人士设计动手触摸的展示;博物馆的公共设施建设是否考虑各层次观众的需求,为老弱病残群体开设一些特殊的服务设施等。而软件服务的尊重则更多的体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上。因为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将直接让走进博物馆的每一个观众体验到是否获得被尊重,也将直接影响到观众是否再次走进博物馆。因而要求工作人员要把服务意识融入于为观众服务的行动中,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

 

        5、对参观者“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金字塔的塔顶,是个体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的从各方面使自己趋于完美,成为大众所期望的人物。

        对个人的完善,不外乎两个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当人们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后,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高,而对知识的渴求则成为精神领域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博物馆虽然不象学校那样直接传播知识,却也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精神文明的载体,直接保存着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因而,它虽然未能直接达成人们对知识的苛求、实现自我的需求;但所记载的人类文明,仍然能协助人们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去博物馆参观,以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完善自我的一种共识,这就对现在的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博物馆来说, 需要将有形的历史资料与无形的文化信息相结合,通过保存和传播尽可能完整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使人们扩大知识领域、满足审美享受、培育高尚情操、陶冶身心健康、激发进取精神,增进和谐情感。

 

        在个人的一生中,人的需求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既可以是由底到高需要的变化,也可以是多种需要的共存,这与当时个体的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有很大关系。但不管怎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类需要的解释也是较为合理的,以之作为基础,从满足人们的心理变化的角度来发展、完善博物馆各方面的功能,必将进一步促使当今博物馆改变传统方式,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勇敢而客观的面对多元化世界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组织行为学》斐利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写.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4、《现代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5、《当代美国博物馆》段勇.科学出版社2003.

6、《教育概论》叶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①] 《中国博物馆通讯》,1994年第11期
[②] 从观众的需求浅析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提升.兰国英. 教育科学论坛. 2005.(5)
Copyright 2017-2020 www.gznj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8020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