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 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详细
“小文物 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第三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3-11-07 15:59:13 【类型】: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316
近日,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主办的“小文物 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第三期活动“星火相传 寻迹漠南”(下)在馆内举行。第六届农讲所学员王建功的女儿王宏专程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赶来,向大家讲述5件王建功使用过的物件背后的故事。

46363771749586056
王宏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让馆藏文物在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中“亮相”,增进公众对征集流程、收藏体系的了解,打造“征藏+传播”的全新模式,助力红色精神的传承,是“所得·所见”项目的宗旨。此次活动中,王宏的讲述成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们主题党日活动的一个珍贵的环节。农讲所学员们当年曾行走其中的实景,反映他们艰苦学习、生活面貌的藏品,学员后人深入而动情的讲述,共同构成了极富感染力的沉浸式氛围,师生们被深深打动。
老乡送的毛毯毛毡 见证大青山抗日的艰辛
王建功(1906—1996),内蒙古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5月转入第六届农讲所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从农讲所毕业后回到内蒙古,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在归绥一带开展农运工作。曾任中共绥远特别支部书记、中共绥远特委农委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北方局重新组建中共绥西工委,王建功任绥西军委委员。1938年5月,被调往延安抗大学习,年底分配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民运部工作。1941年春,调回绥远大青山根据地工作,任绥察区党委秘书长、绥西专署副专员等职。1942年8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7月学习结束后,重返大青山根据地,任绥中地委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绥蒙政府民政处副处长、处长,民政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绥远省民政厅、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王建功家人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的王建功所用物品共20余件,其中被定级为文物的有3件,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王建功在大青山抗日游击区用过的羊皮褥子和羊毛毡子,以及他于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被关押期间难友送的毛毯。

21589993968401222

6111170316450144

35112185166416198

34598861410352843

毛毯、毛褥和毛毡

虽然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羊毛毡子保存得依旧不错。王宏介绍,它们是父亲从农讲所回到内蒙古后,大青山抗日游击区的老乡送给他的。这种用羊毛做的毡子很结实,可以传好几代人用。羊皮褥子托着棕黑色调的布衬底,长只有85厘米,宽65厘米。王宏说,褥子后来一点点地老化、破损下去,但父亲总也不让扔,“他说:它救过我的命!”母亲就把烂得厉害的部分剪掉,用布给剩下的部分加上衬底,起到一点保护作用。大青山的冬天酷寒,王建功他们很多时候只能住在地窝子里。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羊毛褥羊毛毡帮助了他。2021年,王宏将父亲这两件珍贵的遗物,捐赠给了农讲所纪念馆。

难友送给王建功的毛毯则是在1997年由王建功的妻子任以慧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的。毛毯长220厘米,宽145厘米,草绿色,上下横边用布包边,毛毯上装饰着黑色条纹。王建功曾回忆当时的情形:“正值‘三九’‘四九’的时候,敌人不给我们生火炉子,屋里滴水成冰啊!我进来时穿着单衣,敌人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又薄又小的棉衣,怎么扛得住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多亏难友送给他的这条军用毯子,以及另一位难友借给他的皮袄,他才得以熬过这个冬天。后来,他将皮袄还给了难友,但保留了毛毯。他说:“我准备将它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以教育我们的后代。”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我的第二个母亲”
王建功对于广州农讲所有着深厚、真挚的感情,他曾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我的第二个母亲,我的生母给了我生命,广州农民运动讲习则给了我政治上的新生,引领我走上革命的道路。”1996年9月,王建功在呼和浩特逝世。他去世之前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带到广州,洒入珠江。后来,家人实现了他的这个愿望。

39822477862401784

电子表见证王建功对农讲所的深厚感情

王宏还特别提到了这次活动中展示的一件电子表。1979年10月,王建功携妻子、女儿回到广州农讲所。在农讲所旧址参观时,王建功兴奋异常,心情舒畅,回忆了当年在农讲所的学习生活情况。临别之际,农讲所的同志们将一块在当时还比较难得的电子表送给王建功作为礼物。在此之前,王建功戴的是一块机械表,而在得到这块电子表后便第一时间戴在手上,之前的机械表则搁置不用。王建功十分喜欢、珍爱这块农讲所赠送的电子表,逢人便炫耀这款表的来历。这块电子表期间更换过电池,陪伴了王建功不少年份。后来这块电子表损坏,王建功将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2021年,王宏将它捐给农讲所纪念馆。
“你们看看这上面有多少种颜色?十一种!”活动中还展示了王建功曾穿过的一双毛线袜。王宏介绍,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任以慧用各种毛线头拼起来织的。王建功穿着这双毛线袜子深入到农村牧区工作,穿了有二十多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凤梅教授说,这一次主题活动让师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摩革命文物,并有幸聆听其背后的故事,师生们受益匪浅。可以说,这也是一次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学生们的学习从“课本里”延伸到“课堂外”,“农讲所学员王建功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学以致用,发动农民运动,促进了革命的发展。红色基因,星火相传,今天我们工贸学子会赓续这种精神”。
“定制版”藏品故事会 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数代纪念馆人持之以恒、孜孜不辍投入征藏事业,积累了众多重要的藏品,使许多原本散落各处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2021年,基于农讲所纪念馆“历史实景地”和“公共纪念馆”合二为一的鲜明特点,相当数量的馆藏文物的独一性、历史性,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以创新的模式,让馆藏《农民问题丛刊》、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珍贵文物实现“破圈”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项目被写入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进行了全面提升,聚焦藏品的入藏经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将藏品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征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将之与使用者的人生际遇相关联,使之成为观照时代、引发共鸣的有效媒介。
“所得·所见”是2023“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推出的全新品牌项目,定期以新闻发布、视频讲述、网络直播,以及沙龙、夜话、分享会等多种样式,围绕藏品展开新鲜活泼的讲述。7月21日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中采用了“一日特展+专家沙龙”的形式,创下了多个“首次”——彭湃、阮啸仙、周其鉴、黄学增等广东四大农运领袖相关文物首度同场展出,毛泽东同志主编、馆藏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展出,农讲所唯一专职教员萧楚女的相关文物首度集中展出,向农讲所纪念馆捐赠文物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解学海之子解嘉麟捐赠的代表性文物首度集中展出,近年捐赠藏品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刘友珊之子刘毓璋捐赠的代表性藏品首次集中展出。9月19日举行的第二场活动“星火相传 寻迹漠南”(上)采用了“文物讲述人+前沿讲座”的形式,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康富成烈士外甥于中勇讲述了康富成的手表和使用过的马褡子等文物背后的故事;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亚丽博士做了题为《革命文物保护——博物馆环境与保护》的专题讲座。
“刚刚听她(王宏)讲的时候,我的眼睛都湿润了。”在活动现场,观众陈女士激动地说。她是一位保险从业者,热爱历史,经常带着孩子们在红色场馆中过周末。她说,就是想能带孩子们尽可能地走近历史的现场,在沉浸式的环境中,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那种正向的力量。另一位观众刘先生退休前是一位管理人员,他说,对自己这一代人来说,可能许多人都曾见过不少革命年代的亲历者,遗憾的是对于其中很多人的人生记录与整理做得不够。随着这些先辈的故去和老去,他们的珍贵记忆必须要尽快地记录下来,给年轻人传承下去,农讲所组织的活动正是恰如其时。
馆方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小文物·大时代”及“所得·所见”还将根据藏品的不同特点继续创新活动形式,透物见人,让每一件饱含着捐赠者心意,凝聚着征藏人员心血的藏品,都变成最有价值的历史讲述者。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Copyright 2017-2020 www.gznj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8020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