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 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农讲所 > 首页 > 学宫沿革

学宫沿革

明清时期,广州城内有三座学宫,即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担负着传承儒家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令人惋惜与遗憾的是,广府学宫和南海学宫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消失于城市化进程当中,只有番禺学宫作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现仍保存大部分主体建筑,可谓广州地区学宫硕果仅存。

番禺学宫坐北朝南,周围有围墙相连,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原来的番禺学宫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东西廊、崇圣殿、尊经阁等。目前学宫东路建筑尚存头门、明伦堂、光霁堂和石板路,西路仅剩头门和部分石板路,而中路建筑尚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东西庑廊等。建筑艺术有陶塑、灰塑、石雕、砖雕等,彰显岭南地区建筑风格。

关于番禺学宫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大德年间的《南海志》。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番禺知府选址广州城东南角建造学宫,即为现在番禺学宫所在地。番禺学宫的最终建筑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整改翻修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番禺学宫棂星门是三门六柱冲天式牌坊,采用花岗岩石砌筑,通面阔12.91米,6根方形柱下都有基座,并有抱鼓石夹合,门坊上浮雕蝙蝠、云纹、龙凤等纹饰,利用建筑语言寓意福从天降。大成门采用硬山顶建筑,四角微翘,檐下施双下昂斗拱。中门现已不存,但门下方的圆形抱鼓石和雕龙基座保存较为完好。

番禺学宫主殿——大成殿,从明洪武始建至今多次修葺,但直至清乾隆年间学宫重修时,才拆去去明代大成殿,重新平基营建。后期虽屡次修葺,但再也没有重建,现我们见到的大成殿仍为清乾隆年间的建筑。大成殿月台,是祭孔时安置乐器和行祭祀乐舞时重要的室外场地。采用花岗岩条板铺砌,四周围以石栏杆,石栏上雕刻有传统寓意纹样——暗八仙,即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汉钟离所执团扇,张果老所持渔鼓,韩湘子所吹笛子,铁拐李所携葫芦,曹国舅所用阴阳板,吕洞宾所持宝剑,蓝采和所提花篮,何仙姑所握荷花)组成纹饰。大成殿采用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62米,砖木结构。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奉祀历代继承儒家学说而较有成就的先贤先儒的牌位。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据其政治需要和好恶而不断取舍增减。乾隆十八年(1753),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77人,先儒为46人。据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当年番禺学宫东庑祀先贤公孙侨、程颢、邵雍等40位,先儒公羊高、王夫之、黄宗羲等38位;西庑供先贤蘧瑗、张载、程颐等39位,先儒谷梁赤、顾炎武、汤斌等37人,总计154人。

番禺学宫崇圣殿,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面阔5间,进深3间。采用歇山顶,檐下用隔架科斗栱承托,梁间用瓜柱和隔架斗拱承重。崇圣殿前面是月台,四周以花岗石栏杆围护,正前方和东西两侧各设台阶进入院内。

番禺学宫明伦堂,建于明代,原在大成殿后,深四丈,阔六丈五尺。乾隆年间,建于崇圣殿后面。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学宫时,将明伦堂移建到大成殿的东侧,即今日所在位置。“明伦”两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目的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

辛亥革命以后,广东军阀政权更迭,但春秋祭孔活动照旧进行,因而番禺学宫得以保持原貌。19265月至9月,毛泽东同志在此主持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使得学宫成为了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一所革命学校。之后,番禺学宫又被广东农民训练所、番禺农民银行、伤兵医院、番禺县政府、番禺中学、番禺小学等单位占用,各单位根据其自身需求对番禺学宫建筑或多或少的进行扩建或改建。1953年,筹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时按照过去文庙建筑的一般体制进行了修建。修建后的番禺学宫有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殿。大成殿前两侧为东西两庑,崇圣殿前两侧为东西两廊。1993年在学宫东侧重建了明伦堂和光霁堂。现东路堂内陈列有孔子金身塑像、广东贡院模型、番禺学宫建筑模型,复原了科举考试的号房等,还常设有《庙学合一——番禺学宫历史陈列》《中国科举文化展》等与学宫相关的展览。


Copyright 2017-2020 www.gznj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8020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