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 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详细
研学回顾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湾区学子走近“学宫红墙”
【发布时间】:2024-06-19 15:29:19 【类型】: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65

寻红记

之“学宫红墙”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这个日子与高考及端午节齐齐“碰撞”,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围绕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我馆举办了一场“学宫红墙”主题研学。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二十多位同学参与此次活动,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出发,融合科学实验的手段,开展了一场对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别开生面的探讨。


640.webp.png


农讲所纪念馆的所在地原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是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文庙,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番禺学宫是一组古朴庄重的建筑群,是广州至今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孔庙建筑。1926年,毛泽东在此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使这一历史古迹成为近代革命的见证地。1961年,农讲所旧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0 (1).webp.png




640.webp (1).png


如今的农讲所纪念馆始终保持着原有的传统文庙建筑形制及艺术特色,红墙黄瓦,绿树掩映,美不胜收。今天,细雨中的农讲所更添了一份淡然静谧。参加研学的同学们围绕“农讲所的围墙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一问题,通过定点赏析与建筑符号访寻,逐步认识传统建筑中的规则与韵律之美。

古朴的学宫红墙仿佛将时光凝固,不同时代的负笈者、革命者、建设者、传承者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绘就红墙之下的动人故事,在讲解员老师的导览解说之下,同学们徜徉于时光的长河中,历史原貌与文物藏品相得益彰,关于农讲所的历史演变与过往人物跃然眼前。


640.webp (2).png


虽然历经风雨变迁,红墙依旧,带着“为什么大家都爱红墙”这个问题,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中国红、故宫、热血、温暖、光明、象征太阳、代表喜庆……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在讨论声中慢慢地丰富起来。

然而,为了获得雍容典雅的宫墙红,古代工匠各显神通,所谓千锤百炼,一色难求。于是,在现代实验的加持之下,同学们也开始了自己的炼色之路,从铁矿石中提炼出用于建筑墙体的涂色原材料氧化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包括称量、溶解、过滤、灼烧、研磨、分散等,分解与合成之间,奇妙的变化生动异常,同学们一边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要领,一边又蹦出各种问题“老师,为什么铁矿石还有黑色的”“为什么过滤还要用滤纸”“这里的溶液有毒吗”“这份原材料能刷多大的墙”……


640.webp (3).png


640.webp (5).png
640.webp (4).png


640.webp (6).png

HAPPY


“博物馆里的实验室”

640.webp (7).png
640.webp (8).png


过程不易,经过一番努力,从铁矿石到红颜料,虽然成果只是一包细细的粉末,然而因为参与,并经历了提炼的全程,在同学们的眼里,这份红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凭小小一包的铁矿红颜料,在同学们的巧手之下,却绘就了数量可观的美妙图画。




手绘创作

640.webp (9).png
640.webp (10).png
640.webp (11).png


萌于种子,大树撑天;星星之火,势成燎原,课程至此,关于淬炼与积累,坚持与成长,眼前与未来,同学们中响起了更多笃定的回答。

六百年的历史建筑,从传统学宫到新式学堂,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再到如今的农讲所纪念馆。走进这里的人,从科举学子到民国学生,从农运干部到普罗大众,变化的是各自的身份与追求,不变的是求学精神。


640.webp (12).png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也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灵感。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同样,如果说高考是冲线,那么每一个求学的寻常日子,都是努力成就未来的事实见证,是今天的圆满完成,也是明天的蓄势待发。红墙之下,薪火相传,唯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方能绘就时代潮流中独特的风景,让各自的高光时刻汇成璀璨万千。




Copyright 2017-2020 www.gznj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8020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