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汉翔,50后老广州。曾当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和自由职业者。专业学习过绘画,曾为本土报刊杂志公众号画过插图、连环画、漫画,写过短文;又从事过廿年影视创作制作,退休后以画为乐偶写为趣。
农讲所给每个人的印象感受也许有所不同,而对我来说她给我的更多是一份回忆与情怀。
农讲所旧址地处广州老城区中心越秀区中山四路,在它对面区域的腹地曾经有个大院,那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那片区域曾是中山大学的校址,也是大钟楼、广东贡院明远楼、中大天文台、国民党一大会址所在地。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农讲所讲学时,也曾往来于此。
中山四路旧照(图片来源:网络)
二十多年的大院生活,上学、买菜、购物、溜达,时常都从所住大院穿巷出文明路拐入中山四路。沿骑楼东行有水果店、热水铺兼补鞋件铺、国营百货店、糕点店、副食品店、菜市场、照相馆、卫生院、母校,此间还有住家小巷等。而马路对面就简单多了,只有农讲所旧址和农讲所旧址陈列馆(俗称“星火燎原馆”,今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农讲所纪念馆大门旧照
农讲所旧址的三月天别有一番景致,棂星门牌坊前两棵高大的木棉花盛开,红艳艳地挂满了树梢,也落红了地,红花红门红墙交相辉映着;一段时日过去,待木棉飞絮轻飏散去时,两棵木棉树早已披上了绿衣,浓密的叶子织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秋天来了,木棉叶落黄澄澄地洒满一地,金黄与红门红墙又交织出满目暖和的色调。就这样,靓丽的风景年年岁岁,一次次地刷新了我的记忆。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作者:钱松喦,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以农讲所为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问世。当时电台常播放广东省歌舞团的一首组曲《农讲所颂歌》:“金色的阳光,洒满了课堂……”。多年过去,优美的旋律仍萦绕耳畔,而歌声中传递出的阳光与希望,也令我感怀至今。
////
《毛主席站在讲台上》
歌谱(部分)
80年代初,我所住的大院拆迁,工作生活又在市区另一处,不觉间便与农讲所疏远了。偶尔经过,发现儿时生活熟悉的市井痕迹已在城市改造的中变得陌生,不免有了些许失落感。所幸农讲所旧址如常,依然留下记忆中的往日时光。
也许是缘分使然,没曾想90年代初我又一次走近农讲所,我当时所在的电视制作公司办公地点就设在农讲所大院边上。那些年,我几乎每天从农讲所大院的红栅栏门进出,那一方金瓦红墙、虬枝古树也时常成为我创作构思时的放眼处。与农讲所相伴的那段时光让我似乎又回到儿时的故里,满怀尽是温暖、放松、熟悉与愉悦。
在儿时的印象中,农讲所纪念馆是一处略显拘束的严肃之地。当年,学校(省实小学部)组织我们走过马路对面去参观。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泛着时光痕迹的展品、图片和历史画作,也看到了农讲所古建筑群的飞檐斗拱、雕栏石砌、厢房连廊和高低错落的前殿后堂;也留下了几分肃静的印象。
农讲所旧址内泮池拱桥旧照
阔别多年后,再度踏进农讲所纪念馆,我似乎有了更多新的感受。今天的农讲所除了保留着我当年的记忆,还有对本土地域文化的新诠释,我不仅重新了解到纪念馆馆舍(即番禺学宫)的前世由来,还惊喜地发现纪念馆在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尝试。我看到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参与各种研学项目,看到络绎不绝的年轻人在红墙边拍照打卡,看到百年学宫在新时代焕发的新生机……
2021年伊始,“速写广州”群发起了一场绘画农讲所的活动,这无疑触发了我心底的农讲所情结。经过思考,我决定选择借助农讲所旧址现有场景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深藏在场景背后的历史人物忽然生动起来,走进了画面。
这组小画幅我用多个画面分述当年的习课者走进农讲所听课、探讨、操练、生活等情景,并用冷色调去表现历史与年代感。
2023年5月,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建馆70周年专题展览“红墙依旧——我和农讲所的故事”。展览有一部分名为“画里的农讲所”,许多绘画爱好者的作品被选用,我的几幅画作也在其中。虽然画面上有种种不足与遗憾,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总算能释放出对农讲所那份留存了几十年的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