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盛夏时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创办100周年活动仪式举行。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红墙黄瓦古朴建筑门前,红色横匾上周恩来手书“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十六个大字熠熠生辉。1926年,毛泽东在此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此届农讲所是历届农讲所中规模最大的一届,面向全国招生,因而社会影响力最大。在此期间,毛泽东主编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并为该丛刊撰写了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对农民运动理论作出了积极探索。
农讲所创办100周年活动这一天,记者跟随游客的人潮,步入农讲所纪念馆。人们手持手机或相机,在红墙前、在棂星门、在大成殿,纷纷打卡留念,时不时驻足在展厅,观看一件件珍贵展品,打卡生动的复原场景。
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张历史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仿佛带人穿越回到那个峥嵘的岁月。
2023年底,《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讲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首次全套展出。这套丛刊反映的时代价值穿越百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是毛泽东探索农民问题的智慧结晶,当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今天仍然绽放着夺目的光芒。”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黎淑莹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红色七月,《南方》杂志携手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打造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室,策划推出“一馆一物一记忆”专题,本期走进农讲所。
致敬百年
农讲所创办100周年活动这一天,记者跟随游客的人潮,步入农讲所纪念馆。人们手持手机或相机,在红墙前、在棂星门、在大成殿,纷纷打卡留念,时不时驻足在展厅,观看一件件珍贵展品,打卡生动的复原场景。
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张历史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仿佛带人穿越回到那个峥嵘的岁月。
20世纪初,孙中山正在忧虑国民党的现状与中国革命的未来该如何的时候,共产党人给了他新的方向——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出席大会,确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力量。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对于中国农民问题有了新认识,对于开展农民运动也采取了积极态度。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执委会农工委员的彭湃结合海丰农民运动经验,认识到农运人才缺乏带来的制约,于是倡议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天下无难事,只怕少同志”“要快些设法子使多些同志到乡村来”。
1924年6月,彭湃提出的“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获得通过,正式决定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廖仲恺帮助解决农讲所的所址、经费问题;谭平山抓紧开展农讲所的学员考试、审查……在各方通力合作下,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讲所正式开办。
农讲所主要是为了“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材”“养成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使其成为“农民运动之推进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实践。纵观整个办学过程,创办农讲所的倡议由彭湃等共产党人提出,主持人均由共产党人担任,大多数教员也由共产党人担任。
彭湃担任第一届、第五届主任,并将其对红色革命、农民运动的见解带到广州,传向全国。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讲所迁至番禺学宫开办,并将前五届一直延续的主任制改为所长制,毛泽东任所长,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共产党人任教员。当时,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依据广州办学模式在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等地创办地方性农讲所,故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各地农讲所的“母校”。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因此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广州是一座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毛泽东同志长期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毛泽东同志一生中至少11次到广州,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次,新中国成立后至少8次。其中,多次适值中国社会转型、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重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立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罗列出调查租率、田赋等36个下乡调查项目,并带领学员开展农村调查实习。毛泽东除了担任所长,还主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专题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时间最长的,达23小时。
收藏于农讲所纪念馆的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周凯的听课笔记便记载了毛泽东讲授这门课程时的内容。他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革命目的等多个方面,论证国民革命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最后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国民革命?为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了,其余的问题大部分可以解决”。
毛泽东把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农运的重要文献、农讲所教员对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以及学员的调查材料等汇集起来加以审定和修改,编成《农民问题丛刊》,于1926年9月出版,毛泽东为丛刊撰写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在序言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农讲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柯楚彬介绍:“这套丛刊原来准备出52种,后来出了26种,既有当时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写的文章,也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写的文章。”
202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农讲所纪念馆镇馆之宝《农民问题丛刊》首次全套展出,获得各方的关注。学界认为,丛刊的出版和发行改变了以往研究农民问题资料匮乏的状况,为农讲所学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民干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学习材料,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一系列深入研究,为此后其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胜利之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至今它仍是研究百年前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文献。
鉴往知来
如今时间已跨越百年,农讲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继续诉说着百年来的故事,提供鉴往知来的价值。
“广州农讲所的创办及开办过程中,对中国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一个缩影。农讲所人在革命岁月中作出的牺牲,也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力量、英勇写就的百年征程中的重要篇章。”黎淑莹表示,“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我们纪念农讲所创办100周年,正是要从这本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索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的‘教科书’中汲取‘营养’,让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找到‘往哪里去’的路标。”
近几年,农讲所纪念馆启动了教员学员后人寻访、记录以及征集相关藏品的工作。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介绍,自2022年启动“历届教员学员足迹寻访项目”以来,农讲所纪念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陕西、广西、江西、湖南、山东等地,寻访农讲所学员后人,征集农讲所学员工作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口述历史资料,“目前与我馆取得联系,尚未寻访的学员后人大致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南等省市,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寻访力度,由近及远,深耕在学员最集中的广东地区,征集教员、学员物品,收集口述材料,抢救珍贵的革命史料。”
这个暑假,农讲所纪念馆开始启用免预约入馆,将迎来更多的热心游客。接下来,纪念馆将依托越秀区的“研学越秀红 共享好时光”红色研学季,用创意为红色资源和红色故事赋能,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并通过红色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