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质地:锄头为铁质,锄把为木质
质量:1.796千克
尺寸:铁锄长19厘米,宽24厘米,锄把长83厘米,直径5厘米。
类别:生产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战士在大生产时用过的锄头,重1.796千克,铁锄有锈迹,后部有圆孔,安装有锄把。铁锄长19厘米,宽24厘米,锄把长83厘米,直径5厘米,1972年由延安纪念馆拨交我馆珍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面临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为克服经济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
“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1941年春,王震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为解决工具短缺的难题,三五九旅想方设法、多方筹措,收集大量废旧枪支、弹壳等铁器,打造斧头、锄头等简单的农具。全旅官兵挖窑洞、吃野菜,以惊人的毅力披荆斩棘,日夜劳作,“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大家耕地种粮、养猪养羊、纺纱织布,掀起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经过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南泥湾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战士们用锄头等简易农具,将野草丛生、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三五九旅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既保卫了边区安全,又保证了党中央后勤生活给养,中共西北局称赞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毛泽东为王震同志题词“有创造精神”。大生产运动逐步在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推广,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实现了自给有余。对于大生产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同志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三五九旅战士用过的锄头,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